【鑄劍-6】殲20-未來的主力
殲20-未來的主力
殲-20(英文:J-20,代號威龍)是中國成都飛機工業(集團)有限責任公司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研制的一款第五代(采用國際五代戰機的劃分標準,我國國內稱為四代機)雙發重型隱形戰斗機,用于接替殲10、殲11等第四代空中優勢戰機,首架工程驗證機于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實現首飛。該機未來將擔負中國對空、對海的主權維護任務。預計該機將于2017~2019年左右進入部隊服役,并在2020年后逐步形成戰斗力。
殲-20采用了單座、雙發、全動雙垂尾、DSI鼓包式進氣道、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。機頭、機身呈菱形,垂直尾翼向外傾斜,起落架艙門為鋸齒邊設計,機身以深黑色涂裝,而殲20(2011號及以后)采用類似于F22的高亮銀灰色涂裝。側彈艙采用創新結構,可將導彈發射掛架預先封閉于外側,同時配備中國國內最先進的新型空空導彈。
來看看它的個人名片:
名稱 | 殲-20戰斗機 |
首飛時間 | 2011年1月11日12時51分 |
設計單位 |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 |
退役時間 | 預計2017年 |
飛行速度 | 超音速 |
機長 | 20.3米(不含空速管) |
翼展 | 12.88米 |
機高 | 4.45米 |
空重 | 17噸 |
發動機 | WS-15 |
最大飛行速度 | 3,062.7千米/小時 |
最大航程 | 6000千米 |
殲-20采用單座、雙發、全動差動雙垂尾、DSI進氣道(無附面層隔道超音速進氣道)、上反鴨翼帶尖拱邊條的鴨式氣動布局。殲-20的鴨翼相對主翼的位置比殲-10進一步靠前,增大了力臂,增強了效用,所以較小的鴨翼就可以達到很大的作用。
此布局使飛機擁有較優秀的超音速控制率,良好的大仰角升力特性,較大的瞬時攻角與滾轉率。但鴨式布局最大的缺點為最大攻角與持續攻角的矛盾性,并且鴨翼偏轉時產生強度較大的鏡面反射回波,對飛機頭向RCS(雷達散射截面)影響甚至比常規布局飛機大。
殲-20的鴨翼是全動的,殲-20的雙垂尾也是全動的。國外已知戰斗機中,只有T-50帶有全動垂尾,F-22 和F-35 都是常規的固定垂尾加可動舵面。
殲-20可動邊條,位于鴨翼和機翼之間。殲-20的邊條是非常小,比較狹窄,在鴨翼后面。邊條可以可控下垂,可動邊條可以強化渦升力,并且可以控制渦流走向。
殲-20采用了DSI(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 ),用三維復雜曲面的凸曲面(鼓包狀,用于壓縮氣流)把進氣中的附面層迎面剖開,然后用壓力梯度頂到進氣口的兩角泄放。
殲-20的 DSI 有三個特別的地方,一是不對稱,凸曲面的位置偏上,而不像常規 DSI 的對稱設計,這可能是照片不清晰造成的錯覺;二是進氣口側唇口帶有后掠,這是世界上已知 DSI 中絕無僅有的;三是殲-20的進氣口是可調的,這也是第五代戰斗機中唯一采用可調進氣口的。
在第五代戰斗機中,殲-20是唯一采用腹鰭的,F-22、F-35、T-50 都沒有采用腹鰭。T-50 或許可以用推力轉向補充大迎角方向穩定性的主動控制,F-22、F-35 可沒有這樣的能力,F-22 的推力轉向只能上下動,不能左右動。
消息稱已經采用的局部等離子體隱身技術、反無源探測涂料,可以使中國五代重殲隱身性能達到或超越F-22。
殲-20目前僅十多架,分別如下:
第00批次,718工程驗證機,即殲-20戰斗機的驗證機批次。機身編號以200開頭。
2001:技術驗證機,2011年1月11日首飛成功。
2002:技術驗證機,2012年5月16日首飛成功。
2003:靜力實驗機,承擔靜力強度試驗。
2004:技術驗證機,改裝自2002號技術驗證機。
第01批次,即原型機批次,機身編號以201開頭。
2011:原型機,2014年3月1日首飛成功。
2012:原型機,2014年7月26日首飛成功。
2013:原型機,2014年11月29日首飛成功。
2015:原型機,2014年12月19日首飛成功。
2016:原型機,2015年9月18日首飛成功。
2017:原型機,2015年11月24日首飛成功。
第10批次,量產型,機身編號以210開頭。
2101:量產機,2016年1月18日首飛成功。
2102:量產機